智慧保护 和谐共生 云南开展2024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

作者:彭杏资 杨成林    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环球在线    2024-03-03 16:34:32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莫应香 李欣一 王胜 杨丽萍 刘宝昌
浏览数:
0评论

环球在线林业头条报道

33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驻云南专员办、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弥勒市人民政府、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共同承办的云南省第11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活动在红河州弥勒市太平湖森林公园启动。今年,全球宣传活动主题:“连接人类与地球:探索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数字创新”,中国活动主题:“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旨在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倡导通过数字化技术服务加深人与野生动植物的联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活动现场播放主题宣传视频、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题讲座、发布《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家园——云南省保护野生动植物倡议书》,倡议全省各族群众,积极争当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监督者和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拯救野生动植物,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云南,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云南省各级林草部门着力通过科技赋能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广泛应用,探索构建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等旗舰物种信息化监测保护体系。包括建设以红外相机和视频监测为主的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网格化监测系统;建设以无人机、人员跟踪与固定设备相结合的亚洲象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基于AI技术研发象脸”“猴脸”“孔雀自动识别、自动预警技术等。亚洲象预警APP在西双版纳和普洱市实现居民和游客免费下载,可以实时查询亚洲象种群分布信息。此外,卫星影像、3S技术等也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保护与恢复工作中被广泛应用。数字技术还拉近了人与野生动物的距离。2021年,通过无人机监测,向全球直播了亚洲象北上南归的过程,彰显了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通过红外相机监测数据的输出,绿孔雀、金丝猴、长臂猿等珍稀动物的身影走进公众视野。

       据悉,数字技术还被云南广泛运用于健全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创建国家植物园、救护繁育中心等迁地保护体系,实施栖息地修复和食源地建设,系统打造完善的物种保护体系等方面。截至2023年底,云南省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4%以上。亚洲象、滇金丝猴、西黑冠长臂猿、黑颈鹤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3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濒危状态,物种多样性丧失趋势正逐步扭转。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20131220日由联合国大会决定设立,作为重要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活动之一,在全球范围广泛开展。活动开展10年来,云南作为野生动植物资源大省,每年都结合当年活动主题及工作实际,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此次活动之所以选择在红河州举办,是因为红河州生态优美,风景宜人,红河(元江)、南盘江(珠江)穿境而过,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多样性突出,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森林覆盖率59.24%,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地4229.6万公顷,拥有6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32个国家和省级自然公园,是云南拥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数量和类别最多的地区之一,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期以来,红河州林草主管部门积极致力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全面开展动态调查监测,积极抢救珍稀濒危物种,不断强化部门联动执法,持续实施疫源疫病监测,扎实构建保险统筹机制,丰富创新宣传教育形式,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持续增加,共有种子植物5667种,占全国的20.49%、全省的40.2%;陆栖脊椎野生动物690种,占全国的25.3%、全省的50%;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2,占全国的30.45%、全省的51.26%。(动植物处  红河州林草局)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