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四知精神谱系,弘扬优秀家教家风,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四知会举行贯彻二十大精神活动

作者:杨万海、杨成林    来源:中华杨氏总会秘书处    时间:2022-11-25 13:50:39
报道:责任主编 张艳全 责任编辑 毕思燕
浏览数:
0评论

       为了贯彻二十大精神,更好的挖掘和弘扬四知文化。近日四知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理事及专家顾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二十大相关文件,研讨四知文化相关内涵。经秘书处汇总编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四知精神谱系,弘扬优秀家教家风,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研究成果,现转发给大家,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疫情可控后,将组织研讨会定稿。

联系人:杨万海

电话(微信):13381020575

邮箱:zonghuimishuchu@163.com

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四知精神谱系,弘扬优秀家教家风,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段话,内容非常厚重,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也为我们四知文化研究会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四知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族优秀精神,属于正能量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地总结,下大力气弘扬光大,捍卫她的纯洁性,更好地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谱系,推进建设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陕西潼关杨震公祠)                

一、四知精神。

        “四知”出自东汉太尉杨震的暮夜却金。杨震字伯起,东汉潼关人。博学多才,人称关西夫子,在弘农一带教书育人,也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五十岁以后才踏上仕途,初任荆州刺史,后转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山东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的学生。听说先生路过,深夜怀揣十斤黄金,到杨震住所送礼,以谢先生举荐之恩。杨震断然拒绝。王密说,夜已深,无人知晓。杨震怒斥道:谁说无人知晓?天知,神知,子知,我知。这就是著名的四知。东汉以后,四知精神成为杨姓人的祖训,杨震也成为世代廉政楷模。今陕西潼关建有杨震公祠,是陕西省廉政教育基地。                             

         四知精神激励一大批杨姓清官。杨震以后,历朝历代,杨姓清官层出不穷。以明朝为例,载入史册的清官就有杨溥、杨继宗、杨继盛、杨挺高等等。杨继宗,明代山西阳城人,曾任嘉兴知府、佥都御史、云南巡抚,为官清廉,被当朝皇上称作“不私一钱”。后人就用不私一钱称呼杨继宗,不私一钱精神就是四知精神。嘉靖年间的杨挺高,山东金乡人,曾做过海宁县令,河南布政使。当时官场腐败,官员有许多灰色收入,夏天有"冰敬”,冬季有“碳敬”,还有所谓“羡余”。杨挺高对这些灰色收入一律拒绝,公务之余,自己劳动,种粮种菜,解决个人所需。皇上非常欣赏杨挺高的清廉,把他请到京城,赠予银牌,上面写着“天下清官杨挺高”。他把银牌随身携带,自称“此银独香不能丢,他银皆臭不可取”。  

        四知精神不仅带出了一大批杨姓清官,而且成了衡量历代官员清廉的试金石。                                    


    (河南开封天波杨府)

二、杨家将精神。             

        杨家将精神本质上是爱国精神、英雄精神和担当精神。一千多年来,以宋代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以及佘太君、穆桂英等杨门女将组成的英雄群体,为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英勇奋战,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动人故事,传颂民间,脍炙人口,闻名国内,声播海外。杨家将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巳经形成底蕴深厚的杨家将文化。            

        一种文化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以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唐王朝的统治,把历史推进到五代十国时期。居住在辽河流域的契丹族逐步强盛起来,他们经常南下侵犯中原,而五代更迭、十国混战,根本没有能力抵抗契丹入侵。后唐河东节度史石敬塘竟然借助契丹势力,割让燕云十六州,成立后晋政权,在太原做了儿皇帝。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也没有能够收回燕云十六州。人民群众对外敌入侵恨之入骨,呼唤英雄出现,从而收复割地,拯救中原。杨家将的故事应运而生。先是以话本、戏曲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影响很大。在正史里,杨家将人物的传记也正式出现。在宋代数百年的历史中,杨家将群体始终伴随着,家国共存亡。

        杨家将文化是民族文化,大众文化,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文化。杨家将文化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精神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加强全民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可以不断地丰富杨家将精神。而弘扬杨家将精神,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忧患意识,搞好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   


三、铁肩精神。                   

        明朝谏臣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人。他三十二岁中进士,先任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后晋升北京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嘉靖年间,北方的蒙古族部落崛起,屡犯明朝边境。大将军仇鸾掌握几十万大军,不抵抗,畏敌如虎,在奸臣严嵩的支持下,上疏皇帝,主张与敌和好,开放边境马市。杨继盛疾恶如仇,立即写出《请罢马市疏》,呈送嘉靖皇帝。杨继盛历陈开放边境馬市的种种弊端,这就是著名的“十不可”,同严嵩和仇鸾开展了激烈的斗争。这篇奏疏表现了杨继盛的才华和见识,成为一篇千古不朽的文章。然而,严嵩等人竟然罗织罪名,说杨继盛多管闲事,把他下入大牢,严刑拷打。在獄中蹲了一段时间后,皇上将杨继盛贬至陕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任典史。也就是说,他在临洮不是县令,只相当于一个副县长,但他充分显示了一个朝廷命官应有的担当精神,兴教办学,创办超然书院;开办煤矿,发展边境贸易;实施民族和解政策,吸收少数民族参与临洮的建设。在办学过程中,他置办学田,落实教育经费,这在当地算一个创举。杨继盛在临洮短短十一个月,就使这个边陲小县面貌焕然一新。正当他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朝廷想起了他,委任他为山东诸城县令,不得不离开临洮。杨继深受百姓爱戴,临走时哭送百里之外的有千余人。在诸城仅几个月,他又被调回京城。在回京的路上,这位斗士就起草了弹劾严嵩的奏章。这个奏章名字叫《请诛贼臣疏》。奏章列举了严嵩十大罪状:坏祖宗之成法;窃君上之大权;掩君上之治功;纵奸子之僭窃;冒朝廷之军功;引背逆之奸臣;误国家之军机;专黜陟之大柄;失天下之民心;坏天下之风俗。每一条都列举了大量事实,深刻揭露了严嵩越权行事、欺上瞒下、陷害忠良、道德伦丧、贪污受贿、 欺世盗名的种种罪恶,指出了严嵩对皇上和国家的种种危害。更为可贵的是,他还给皇上提出了正确的治世良策。  杨继盛弹劾严嵩是他一生最为壮烈的事,是他崇高品质最集中、最突出、最具体的体现。中国历史上忠谏之臣不可胜数,唯杨继盛堪称为杰出典范。                             

        杨继盛的《请诛贼臣疏》让严嵩非常害怕,他罗织罪名,反击杨继盛,把杨继盛下入大牢,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三年之内受尽酷刑。最终于公元1555年农历1030日,被严嵩杀害于北京西四,年仅四十岁。杨继盛在獄中与狱吏孙东渠情谊深厚,临刑前赠给他一副对联和一首诗,那副对联写的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诗曰:饮酒读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上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杨继盛的诗和对联,确实是他自己的写照,表达了他敢于担当道义、蔑视权贵和金钱,勇于挑战奸邪,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称之为铁肩精神。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诗言志,椒山先生有此志,乃有此诗。                                           


四、立雪精神。                     

        程门立雪是一个成语,讲是宋代理学家杨时尊师重道的故事。杨时,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人。他年轻时求学于洛阳,拜著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为师。一次为向老师请教一个学术问题,杨时和游酢去拜访程颐,天正下着大雪。而程颐却在椅子上睡着了。杨时不敢打扰老师,就站在门外面等侯。当程颐醒来的时候,发现杨时一动不动地站在门外,身上落满了厚厚的雪。这就叫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第一,尊师重道。环境再艰苦,也要谦虚谨慎,耐得住寂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师重道。第二,做学问,就要有一种艰忍不拔态度,努力攀登高峰。杨时后来能夠成为理学大师,闽学鼻祖,与他的艰辛努力是分不开的。在他离开洛阳回福建的时候,他的老师程颐望着他南去的背影,感慨地说,吾道南矣!程门立雪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已转化为一种精神,尊师重道,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如今,“立雪”精神已经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省巳经批准立雪精神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人不姓杨,是一个姓游的人(游酢后人)成为程门立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他还成立了立雪书院。游酢的学问远远比不上杨时,他的后人却成了程门立雪的继承人。立雪精神是杨氏族人永远引以为傲,值得世世代代传承弘扬的伟大精神。                                    

      (陕西华山仙谷杨氏先祖避难处)

五、迁徙精神。                    

        习总书记在谈到当年上海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时候,定义叫“西迁精神”。杨氏先祖就是从不断迁徙中发展壮大的。位于山西洪洞的古杨国的先民,最早迁徙到陕西华山仙谷,这就是弘农杨姓的祖先。  公元前514年,晋国发生了“六卿之乱”,叔向受到牵连,杨食我被认为是同党而遭到捕杀,杨国遭受灭顶之灾。叔向次子杨季夙幸免于难,带着全家南逃,在一个冬天越过黄河,进入华山仙谷。弘农杨姓始祖避难于华山仙谷,经过二百多年,才陆续从山中走出来,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可以说,没有迁徙,就没有现代的杨姓。在周以后的历朝历代中,迁徙成为杨姓族人发展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官迁还是民迁,从来没有停止过。北方的大槐树,南方的珠玑巷,是见证杨姓迁徒的重要标志。

             (山西洪洞大槐树)

             (广东南雄珠玑巷杨氏大宗祠)    

        迁徙,不仅是为了避难,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迁徒中发展壮大,在迁徒中繁衍生息,在迁徒中优胜劣汰。这就是迁徒精神。

                      (江西吉水杨辂公墓)                          

        江南杨姓始祖杨辂公,本是华阴人,唐昭宗时任吉州刺史,因爱吉水的明山秀水,遂迁居于此,成就了江南杨姓的世世代代。今吉水湴塘,仍存有杨万里墓等古迹。成为江南杨姓的发祥地之一。山东金乡杨氏,也是震公之后。从弘农迁至江西南昌(洪都)丰城,从丰城迁往崇仁,从崇仁北迁至山东金乡。杨挺高就是金乡杨氏的杰出代表。国家工商总局原党组书记杨培青是现代金乡杨氏的优秀代表。    

        迁徙精神,造就了一支又一支的杨姓望族,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历史名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历史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四知精神谱系包括的各种精神,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用这种精神教育后人,使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了便于记忆,可以总结为“两公(震公创立四知精神,令公创立杨家将精神)两山(椒山创立铁肩精神,龟山创立立雪精神),万水千山(指迁徙精神)。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