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美誉的云南省祥云县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禀赋,将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与传承本土红色基因紧密结合,通过深挖、活用、融合,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
在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上,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村被誉为“北大骄子、一门三杰”的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三兄弟,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为中共早期革命及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王复生(1896——1936)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五四运动的护旗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播火先驱、云南籍的第一位共产党员,牺牲时年仅 40 岁。1920 年 3 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王复生与邓中夏等 19 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王德三(1898——1930)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他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探索的先行者,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和领导少数民族的机构,主持制定了针对云南少数民族问题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编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步部民族工作文献《苗夷三字经》,开启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先河。
王馨廷(1908——1924)受两位兄长影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参与宣传工作,于 1924 年不幸病故,年仅 16 岁。
红色基因是王家庄的宝贵底色,依托王家庄烈士故居建成的祥云“红色传承”教学基地,有重点地展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云南党组织的革命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和祥云红色热土的光荣历史。2020 年 10 月,教学基地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确定为第四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2021 年,教学基地被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公示为“云南省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祥云县是革命老区,拥有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祥云“红色传承”教育馆、普发兴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等一批宝贵的红色资源。这些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弘扬延安精神的生动教材。
为用好这笔“富矿”,祥云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系统梳理红色历史脉络,对红色遗址进行修缮和保护,使其成为承载延安精神的“主阵地”。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经过精心布展,通过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实事求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光辉事迹,这正是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通过打造这些阵地,祥云县让抽象的延安精神变得可触可感,为干部群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学习课堂。
在推进用好红色资源弘扬延安精神工作中,祥云县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激活延安精神传承的“新引擎”,积极和创新红色教育新举措,打造“行走的课堂”,将红色资源点串联成线,推出“重走红军路”“追寻先烈足迹”等主题研学路线,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在烈士故居前重温入党誓词,在红军长征过祥云的遗址上聆听微党课,让参与者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体验中升华思想,深刻理解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从教育资源平台拓展入手,构建“云端的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VR展馆、制作红色故事微视频、开展“云上”主题团日活动,打破时空限制,让红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矩阵,讲述祥云版的延安故事,使延安精神的传播更快捷、更广泛、更富时代感。
弘扬延安精神,落脚点在于推动实践、服务发展。祥云县始终坚持学用结合,将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今年以来,祥云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抓项目、帮企业、育产业,全县生产需求稳定增长,工业生产较快增长,消费市场有所回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全县呈现出农林牧渔业增速有所回升。呈现出农林牧渔业增速有所回升,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能源保供总体平稳,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小幅回升,批发业销售额同比降幅较大的喜人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