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探索预警方法 建立完善救治体系 第九二〇医院杨丽霞团队研究成果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者:陈宇珩 杨成林    来源:云南省科学技术厅新闻中心    2021-10-21 17:02:14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任华 张廷盖 特约记者 李俊江 刘宝昌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环环球在线中国科技报道  近日,2020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获奖名单正式公布,第九二〇医院心血管内科杨丽霞主任团队主导的项目“急性冠脉综合征预警体系及区域化救治模式的建立和应用”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STE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极危重症,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但如何早期识别和预警尚无可靠方法。ACS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其救治成功率取决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在我省交通不便、亚高原山岳丛林地貌情况下,如何有效实施,需要进行探索。

       项目团队紧盯这两个“卡脖子”问题历经10余年进行研究,取得了三个方面创新成果:发现了冠脉不稳定斑块形成和破裂的调控机制;一是拓展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防治的新方法, 二是发现和拓展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防治的新方法 三是引领了全省急性冠脉综合征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形成。建立和完善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预警体系:极大地提升了ACS(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患者的预警及预后评估能力。

       同时,针对STEMI患者滞留在基层医疗机构,或滞留在三级医院的门诊、急诊科、影像科,严重延误患者救治时机、导致死亡率及致残率高这一问题,项目组探索出的胸痛中心建设的920医院模式,并向全省推广,构建起了云南省三级网络体系,大大降低了云南省ACS(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患者和STEM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有效减少了院内严重并发症和远期心衰的发生率,显著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降低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总花费,为国家节约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项目团队在云南省全面推广全域覆盖、全程管理的急性胸痛三级网络体系,使云南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下降。参与编写全国胸痛中心行业规范和制定十五项指南和共识,使之成为我省胸痛中心建设的参考标准。引领和主导了云南省亚高原山岳丛林地区、极端交通不便情况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协同救治体系的形成:2015 年云南省第一家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2016 年成为第一批国家胸痛中心示范基地,牵头成立了云南省胸痛中心建设专家组,协助云南省卫健委,加速推进云南省胸痛中心建设,通过会议培训、参观交流、现场帮扶、质量管理、验收整改,为 67 家县医院的胸痛患者救治能力提升、为云南健康扶贫、减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残率、提高云南人均寿命、建设健康云南做出了贡献。

       在项目团队推动下,为云南省培养了一大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急救和冠心病早期防治人才:项目团队举办云南省医师协会胸痛专委会年会、云南省胸痛中心加速建设培训会、启动会、云南省胸痛中心质控会数十场,为我省各基层医院医生提供了规范化的训练,使他们充分掌握了ACS的危险因素、症状、诊断、预警、急救及胸痛中心转运流程等必备知识,为我省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的ACS临床急救和冠心病防治人才。在我省初步实现了全域覆盖模式并形成三级网络体系,形成了急性胸痛协同救治一张网。

在项目团队引领下2020年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显示,云南省胸痛中心建设各类质控核心指标名列全国前列,近 5 年仅项目团队所在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就先后挽救了 3477 名患者的生命,进一步提升了胸痛中心体系化建设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作用,带动了云南省胸痛急救能力的提升,使云南省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该项目参与制定“中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指南”、“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等国家行业指南、标准 15 项。共发表论文 39 篇,包括 SCI 杂志 20 篇,受到国内外专家同行的普遍关注。培养博士后 2 名、博士 9 名、硕士 48 名,冠心病介入基地学员 37 名,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1 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1 名、后备人才 1 名。

       本项目的推广不仅规范了我省心肌梗死的治疗,带动了其他中心的建设:大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浪费、降低了医疗成本。而且延伸和带动其他中心的建设,适合我省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快速实现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网络化建设、规范化流程操作、集约化管理,使基层医院整体水平快速提升,积极配合国家及我省大医改战略实施,为实现云南省政府提出的健康云南、宜居云南、健康扶贫等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完善的保障。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