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建厂70周年,大师访谈特辑,张红华)人生看得几清明

作者:蒋荣生 杨成林    来源: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 环球在线    2024-04-02 21:51:01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杨丽萍 张廷盖 邱琬婷 刘宝昌 徐龙云
浏览数:
0评论

摘要: 【迎建厂70周年大师访谈特辑】本期人物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张红华在这个连一寸草都要加入“卷”的时间点,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发展史上的“卷”显得更有底气。70年的跨度,充满变革和挑战,他们在风沙灼眼的时间里“ ...

【迎建厂70周年大师访谈特辑】


本期人物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张红华

在这个连一寸草都要加入“卷”的时间点,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发展史上的“卷”显得更有底气。

70年的跨度,充满变革和挑战,他们在风沙灼眼的时间里“负重”“创造”,保留下“经典”。

回望历史,匠心是什么?是能够把抟泥化力和刀凿笔刻的磨砺化作嘴角一抹微笑的人。


人生看得几清明

口述;张红华

我有时候翻看过去在厂里时候的照片,还是很感慨的,年轻时候,似乎只记得师父的教导,自己的埋头工作,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教导和机会,都是因为紫砂厂而实现的。

1958年我从紫砂中学转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与周桂珍、顾绍培、潘持平是同一批。我报名时候的年龄比较小,才14岁,我就多报了一岁15岁。当时不像现在电脑里一输入名字就知道年纪了,那我就没机会了,所以也是时代发展中给我的人生机会。进厂后,我被分到了王寅春师傅的班级里,二(2)班。进去之后,除了中间有半年去参加培训,从此以后就没有换过工场。

△王寅春师徒合影

当时我们家里,母亲和姐姐是做日用陶的,尤其姐姐任何造型都难不倒她,是一把好手。所以我自小对陶器制作耳濡目染,所以进厂后学起来也不难。教我们功课的王辅导是一个实力派,这是我当时对他的印象。我们每天上班时,他就在那干活了,我们走到自己的工位之前都要在他的位置前驻足看一会,一边做,还一边和我们打招呼,手中不停。我们30多人的工场,最多时候有36个人,他打身筒的声音听上去就很有力量,感觉整个工场都震动的。

王辅导教学严谨,我们学习也认真,厂里无论是考核还是审核制度都很严格,我在这样的环境里,投入制壶技艺的提升中,越来越得心应手。那时候计件制,一天规定了数量,而且规定要做到水光滴溜圆。我就一个想法,月薪工资,把活干好了,我的验坯,每次回来都是空的,就是全部验掉了,就是一天顶开心的事情。整天都很刹紧,有点感冒发烧,都忘记了,精力都集中在生产上,一天下来到晚上回家时候才想起来没去配药。

△ 早期同事合影

当年紫砂厂的成品、半成品验收是非常严格的,大家工作最害怕的也是这个环节。我和桂珍也被施福生师傅喊去做了两天的验坯,他叮嘱我们:“我跟你们讲啊,是嘴、把不好的,给他们看!但是不要掐嘴和把,要掐壶口!如果是壶口哪里不对,给他们看!或者粉笔圈出来,可以掐嘴或者把。一定要掐!以防他们拿去了,什么也不做,又拿过来。”那时候很多工人都害怕验坯,整板的坯不通过,都哭了,无法完成任务,拿不到钱,只能加班加点做。紫砂厂成品和半成品的验收,既保证了质量,也避免了有些人浑水摸鱼。

△早期作品《盾方花盆》(紫泥补砂)

紫砂厂的质量检验有自检、互检、专检,三道工序,质检科下面还有一个窑头评审,365天不间断,把有问题的拿出来,找出根本原因,这个一直是厂里一直坚持的原则质量一度达到99%。

当时厂里有个沈孝鹿师傅,每当我去交茶壶时候,总拿着我的茶壶,不断点头肯定,笑着说好,这孩子的活干得漂亮佬。也许是他与顾辅导(顾景舟)推荐了我,后来顾辅导来我们的工场转,看到我做茶壶,很满意,我也就有了成为他徒弟的机会,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收徒不收徒,他给我们任务,会先教我们怎么做。

△ 青年时期照片

我第一个品种“匏瓜壶”,顾辅导教我的,每天下午一点多他就来到我们的工场,需要什么工具他从研究所做好带过来,他的工具也好用。

他带曹生大、何道洪、周桂珍、周坤生、我、谈碧云就这几个人,我的位置比较好,他们都在靠窗或者靠墙的位置,我的位置横在中间,他就坐在我的位置上开始教。大家围在旁边。一开始时候,大家坐在自己位置上,顾辅导教我时候看着大家都没动静,就抬起头板着脸说到:“你们都不要看我啊,都会的是吧!”“我们都不敢站起来。你没喊我们。”“是!都要请的!”大家一听他话里的意思,立马围过来站着看他做。

我做的产品拿去给他看,他满意了,我也心里开心。后来慢慢地他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我们的人生大事情。他看到谁的活做得好,东西有创新,都非常上心。所以当他遇到高海庚的时候,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

后来,我和桂珍做同品种,车间里难做的品种给我们做。一个品种的全副工具,线梗工具、滴安子等工具,顾辅导给我们先用了,我有很多工具是他给我的。后来,顾辅导还要求我们做工具,我们也就开始学做工具了。

这里面还有点小插曲。原来一车间做工具的师傅是婉芬(曹婉芬),后来她调去做加工壶的工具,当时高红英就让我来做这个工具,“红华,要你来做工具了。”我说我不会。“哎呀,就这三十几个人,翻手(换样)。”我比较害怕,就跟当时的一位做工具的老师傅陈宝生说,“陈师傅,我要来削工具了,我怕刀弄我手上。”“不用怕,不会的,你有困难就来找我好了。”就这样,我在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也把工具的活一步步做下来了。

那时候做《集玉》,高海庚设计的厂里的高档产品,让我和桂珍做,顾辅导嘱咐我们,“做做好啊,出口要卖大价钱哒。”我们就闷头做,后来有一年我看到回流的一把我做的,都是“中国宜兴”的底款,盖子里面一个小小的“红华”,哇,我看着这把壶,这个活真的刀刮水线,当时没有感觉到。现在再做,也没有这个泥料了。

当年紫砂厂里一个季度要有一个新样,客户有订单,再投入生产。比如我设计了一款新壶,拿去广交会,客户看了下订单,再生产;还有顾辅导做的“三线茶壶”,让我做了缩小版,这个是双鱼公司订单。从市场到生产很完整,创新作品要能够适应市场要求。

△《三线茶具》

△ 70年代广州广交会留念

紫砂厂当时每年举行先进评比,有厂级、车间级,公司级,相当于现在的优秀员工之类的荣誉等级。一旦获得厂级荣誉,敲锣打鼓上门祝贺。70年代末,海庚设计的“十五头志泉咖啡茶具”,顾辅导做了一个样,容量很大,大概有1000CC左右,配上杯子、垫子。海庚想拿去参加评比,顾辅导让我做这个,给了我半个月公假。我贪图做这个展品能学活,还能赚到半个月公假,就答应了。后来这个做出来拿去评比,获“1979年全国轻工陶瓷展评三等奖”,厂里给了我10元的奖金,开了一个表彰会。一张奖状,高海庚很开心,特地送到我家里。

后来国家开始搞质量创优,连续好几年,厂里都有质量月,评选质量标兵,我每次都是。质量验收的检查都是突击检查。我记得有一次我的茶壶拿去进窑烧制了,我赶紧跑到窑上,摸到我的茶壶,烧窑师傅都已经给装了沙要准备烧了,我拿回送去质量检验处接受检查。到午饭时候,通知我茶壶可以去拿回来了。我一去看到我和桂珍的作品那里插了两面小红旗(检验合格的标志)。

△1988年和汪寅仙、庄稼、林德意、辛国动等在日本

△1989年和富尔良、顾景舟、横井养一、汪寅仙在紫砂厂陈列室

1992年在香港与刘海粟合影

△90年代与谭泉海 宋哲三 潘持平合影

那个时间段,紫砂厂对质量的重视不仅仅是成品、半成品的验收过关,还有时候直接去车间里泥凳上,正在做的时候抽检。除了检查还有考核,差不多每个礼拜都要考核,泥坯要验、厂里要评、班级里面抽查。徐汉棠、施福生、许成权,他们经常是一个小组,做完的活拿去给他们检验。

想想当年,一路过来像是过关斩将一样,没有一刻停歇,但过得非常充实,很有意义。我与桂珍(周桂珍)呢,基本上工作都在一起。其实我们俩自幼就形影不离,进厂后上下班骑自行车都并排走,所以,朱可心辅导老是故意喊错我们的名字“周红华”“张桂珍”,他还说你们个头(身高)差不多,又搞不清你们的名字。这是我们年轻时候的一点小趣事,也是我们几十年友情的一段见证。

△与张守智、赵为民合影

退休后有一年,北京大学赵为民教授与我儿子联系,邀请我们去北大博物馆看看,我们就去了。参观中,他告诉我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006年5月)要来北大交流。他考虑是否要送茶壶给这位秘书长,就跟我们谈起了这个事情。但是,时间上不允许我重新制作了,我就拿了家里现有的一把提梁石瓢壶,去窑外刻了。刻的内容是一位香港的书画家写的茶诗,通身有百来个字。送到北京,由当时北京大学许智宏校长作为国礼,送给了安南先生,据说他很喜欢这把壶,临走时特意叮嘱秘书,不要遗漏了。这件事让我骄傲了很久。

后来赵教授亲自来宜兴,找我再做一把作为北京大学博物馆收藏。赵教授还自己撰写了诗文,我就请毛国强为这把壶书刻。但是以前那把的泥料已经没有,后来做的那个段泥泥料,我做了三次,毛大师刻了三次,烧制时坏了两次,第三次才真正成功,赵教授直说我和毛大师为人实在。

我们与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共同成长,当年厂里的制度、氛围在我们的人生里刻下来深厚的印象,当年的传统应该要继续发扬,如果不坚持,这条路就走不直。

人物介绍

张红华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195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王寅春先生,开始步入紫砂艺术殿堂,在其门下专业系统学习紫砂成型制作手法,埋头苦练基本功,刻苦钻研紫砂传统操作技法,为日后技艺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七十年代初,正式拜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为师,专攻全手工传统制作技法。经大师悉心指导,面名耳提,犹鱼得水、如沐春风。包括从泥料选矿、手工练泥、空手货全手工成型、壶体的造型设计、工艺装饰,到作品烧成及火候气氛的掌握等一系列顾派独门工艺流程,深得真传,熟谙精要。

五十年来,尽心抟砂作壶,心摹手追明清、民国诸名家名器,特别是受到吾师严谨治壶思想之深刻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个人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传统而又现代的艺术风格。历年来的创作设计和制作能集前人之所长、溶各派之精华,前后推出一百几十件套个人新作,其中不凡有屡获大奖的经典作品,作品既继承王寅春大师的多变手法,娴熟利落,又发扬了顾派艺术倡导的严谨、唯美和周到的哲学艺术思想,从而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含量。正因如此,较多作品在造型的功能性和制作的艺术性方面得到质的飞路和升华。如制作的《青泉壶》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永久收藏,《上新桥》和《汉园提梁》壶先后两次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

特别是《提梁石瓢》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作为国礼由北京大学许校长赠送给联合国秘书长苏菲·安南。

传承后人

重外甥,蒋旻烜 12岁,联合国教科组织陶瓷学会,小小陶艺娃宣传代言人之一。


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供稿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