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作为云贵高原之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已聚焦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洱海很美,美在四季清澈的湖水,美在依山傍水的风光,更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理兴衰系于洱海,只有永葆洱海清澈,才能实现大理的兴旺繁荣。 7月4日,一支由张朋林老师带队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暑期实践团队深入云南省洱源县,围绕"溯源洱海,治污护源"主题开展调研,实地探访在洱海源头防污治污中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获得了“筑牢洱海生态屏障,书写‘两山’理念新篇章的满满收获。
作为洱海63%以上补给水源的发源地,洱源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切嘱托,将生态保护作为发展根基,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特色路径,实现洱海清,才能为大理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分类施策,构建治污立体网络
在生活污水治理中,创新推行"分类处理+湿地净化"模式。牛街乡将居民污水按污染程度分级:厕所污水接入污水处理厂经MBR膜工艺深度处理,尾水排入湿地进一步净化;洗漱等轻度污染水经简单沉淀后直排湿地,配合2立方米容量化粪车定期清运,形成治理闭环,既精准控污又降低处理成本。
梨园村则构建起"全收集—深处理—巧回用"体系,铺设5171米管网实现118户330余个排污口全覆盖,改造鱼塘为湿地净化尾水,再利用自然高差将清水引至500亩果园山地灌溉,让污水变资源。
靶向治理,破解商业污染难题
针对温泉水这一特色污染源,探索出科学处理方案。温泉废水通过专用沟渠输送至表流人工湿地,先经自然散热将水温控制在与环境温差≤2℃,再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沉淀矿物质。泡池"清洁水"经降温后直排湿地,含污染物的冲洗废水则送入污水厂经十余级处理达标排放,既保障处理效能,又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
生态赋能,激活农业转型活力
在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以"以湿养湿"模式破解农业污染困局。用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海菜花替代传统大蒜种植,通过深浅水区科学布局,利用植物净化特性处理农田退水,配合青鱼、鲢鱼等形成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差水变好水"。目前,海菜花深加工产品已进入高端市场,外销价格达本地4-5倍,带动周边农户就业,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全民参与,凝聚保护强大合力
从梨园村垃圾治理收费率提升至95%以上,到村民主动配合污水管网入户改造,我县始终将群众工作作为治污根基。通过政策宣讲、机制保障和效益共享,让"保护洱海就是保护家园"成为共识,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
如今的洱源,茈碧湖清波荡漾,海菜花田生机盎然,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转,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下一步,我县将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为洱海保护贡献更多洱源力量,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