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感言

作者:杨成林 陈应国    来源:环球在线    2025-11-08 07:15:51
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今天记者节,致敬每一份理想和担当

       今天(2025118日)是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是属于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节日。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118日是中国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时光如流,岁月似梭,自2000118日第一个记者节至今年118日,与不少在新闻战线打拼多年的新闻记者,欢欢喜喜地度过了十个记者节。

       以往,过记者节,不知从何乐起,也未去尽心感悟,只是平平淡淡地度过一天而己。在第二十六个记者节,回首这些年来,多少新闻记者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挥洒如雨,以直笔利剑揭露事件真相,用激昂的篇章报道各行各业取得成就和祖国的蒸蒸日上。一篇篇深入翔实的报道,不仅引起了百姓的关注,还影响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但是,我们也看到,新闻记者在十大危险职业排行榜中已经“名列前茅”,记者被打事件频频发生,还有一些新闻记者在正义与道德上玷污了 “无冕之王”的称号。面对这样一份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新闻记者还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工作中的阻力和生活的压力,使新闻记者们必须担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无怨无悔,一路前行。在第十个记者节,不竞再次激昂,心潮澎湃,思来想去,觉得感言颇多。

关于记者

       有新闻的地方,就有记者,你们记人,记事,记时代。用镜头捕捉美好,用笔杆书写担当,用声音记录精彩,为铁路高质量发展喝彩,衷心感谢你们的支持和厚爱!

       “记者”作为一种职业是在欧洲威尼斯诞生的。16世纪的威尼斯是欧洲的经济中心,各国商人、银行家以至达官贵人等来到这里,进行商务活动。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这样,有些人便投其所好,专门采集有关政治事务、物价行情、船只抵达起航等方面的消息,或手抄成单卷,或刊刻成册,然后公开出售。人们根据这种工作的特点,分别称他们为报告记者、手书新闻记者、报纸记者。这些专以采集和出卖新闻为生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记者。

       我国“记者”一词,早在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我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有专职“访员”“访事”“报事人”,19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记者”这种称谓。1872,《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之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的分工,编辑、采访合一

关于记者节

       1999918日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一次明确列入了记者节。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新中国确立“记者节”的意义,表明党和国家对新闻界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既在确认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更在鼓舞和激励新闻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为正义事业呼吁,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今天,向每一位无畏前行、用镜头捕捉真相、用文字书写时代的记者们老师们致敬,愿你们的笔触永远犀利,镜头永远清晰,在新闻之路上永怀热忱,节日快乐

关于“名记”

       在世人眼中,给报刊写章名利双收,记者的文章常见诸报端,故容易成为名人、“名记”。

       “名记”,听着舒服,可却是压在心间沉甸甸的一份责任。已经取得名誉的人,一般被叫做名人,“名记”也不例外。身为名人,一旦做了不名誉的事,说了不名誉的话,大家就会有一种欺骗的感觉。因为名人早已有大家有关。欺世盗名的恶评,一般不会用到骗子身上,只有出名的人才与这个成语有“缘”。平时不难看到,人们在向名人喝彩,与名人套近乎的同时,往往又保持着潜在的警惕性、监视性和否定性,而且名声越大,这方面的目光就越峻厉,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的说法。可见,“名记”也不好当。

关于价值

       作为记者,所要报道的是有价值的东西。比较起来,可以给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更真切启示的,美国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若你希望死后仍不被人们遗忘,那么就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后人去读,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后人去写。”“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后人去读”,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后人去写”,具有价值,也有意义。

       天底下有一种人,有一种社会职业,可以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后人去读。这就是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既可以也应当“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后人去读”(出好作品),又可以也应当“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后人去写”(比如我们办报纸或者别的传媒过程中的辛劳,新闻路上的艰难困苦,比如我们从事的报纸或者别的传媒和我们的个人,产生了社会影响的正义之举,为民之事,等等)。今天的时代,社会发展之快,新事物产生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物质财富之大丰富,物欲化思潮之大横卷,导致价值取向之多元化。这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总有一些东西,不可以变,不可以丢,不可以动摇。这里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人生价值。确定了人生价值,就有取之不尽的报道。

关于丑闻

       记者虽有“无冕之王”之称,切不可滥用,否则,就会像舞双刃剑一样,舞不好就会伤己害人。我们没有办法否定,这些年来,新闻界出现了一些令人感到蒙羞的坏人坏事、丑人丑事比如争领“封口费”,用“曝光”进行讹诈等,以“稿”谋私,丢人现眼。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就是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的“生命价值”观扭曲了,对人生的意义感觉迷茫,不再刻苦,不再热情,不再进取,不再求新,甚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甚至自甘堕落,与社会暗流、浊流沆瀣一气。这无疑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事情。

关于前程

       从宏观的历史视角看问题,在如今新的世纪里,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正方兴未艾,未有穷期;与之相应,中国的新闻事业任重道远,题目无限。作为“时代了望者”、“社会良知”的我们广大的新闻工作者,理应——不可以不——是最热情的报道者、评论者、参与者。

       我们此生有幸身处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度,生机勃勃的时代,我们只可以努力地在自己择定的新闻这样一个具体的领域内,成就我们的一份人生事业。

下一篇:没有啦!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