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新媒体中心主任杨成林探访第十届中国(昆明)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医疗科技与非遗传承共绘健康新图景 ——传统与现代交融,赋能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作者:陈应国 刁燕燕    来源:第十届中国(昆明)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 环球在线    2025-05-11 21:06:46
报道:陈应国 刁燕燕 张廷盖 杨丽萍 徐龙云 刘宝昌
浏览数:
0评论

环球在线健康中国行报道

       昆明,2025年5月10日今日,第十届中国(昆明)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于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环球在线新媒体中心主任杨成林率队深入展会现场,聚焦医疗科技创新与中西医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探索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多元路径。本届博览会以“健康生活·食疗养生·幸福乐居”为主题,吸引了全国200余家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了中医药、AI智慧医疗、康养旅居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一、医疗科技:数字化与精准化引领未来

       杨成林在走访中发现,医疗科技的创新成果成为本届博览会的核心亮点。  

       1. AI赋能中医药发展:展会特设“AI智慧中医”体验区,通过舌诊、脉象识别等技术实现个性化健康评估。例如,寿仙谷药业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中药育种、生产及销售全流程,其“智慧农场”通过人工智能优化灵芝栽培环境,产能提升1倍,人工成本降低80%。  

      2. 精准医疗突破:国际癌症基因研究所(RGCC)展示了基于基因检测的个性化癌症护理方案,结合自然医学疗法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支持。葛森国际康养基地则整合高热温泉资源与自然疗法,推出“有机食疗+基因定制”的康养新模式。  

       3. 智慧康养产品:康复辅具、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等产品层出不穷。例如,骨科杞柳支具制作技艺通过数字化设计优化支具结构,临床使用超50万例,兼具透气性与疗效。  


二、传统医药非遗:千年智慧焕发新生

       杨成林特别关注中西医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现多项非遗项目通过技术改良与跨界融合实现突破。  

       1. 中医药非遗的现代转化:  

         - 虎耳草栓制作技艺

        (南通市非遗):通过改良原材料筛选与工艺流程,虎耳草栓成为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特色制剂,纳入省医保乙类药品,惠及全省患者。  

        - 周氏喉科外治法

        (福建省非遗):以古法炮制的喉散结合新型喷瓶设计,有效治疗慢性咽炎等疾病,并通过“抓龙筋”推拿手法拓展临床应用。  

          - 道虎壁王氏西医妇科

        (国家级非遗):打破家族传承限制,建立全国工作室,推动中药丸散膏丹的标准化生产,并与文旅、养老产业融合,拓展服务场景。  

         2. 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实践:  

       - 上海市新增非遗项目“雷允上毒性饮片炮制技术”和“马氏面瘫疗法”,前者以古法炮制毒性药材确保安全性,后者通过马钱子穴位贴敷提升面瘫疗效。  

        - 寿仙谷药业将百年炮制技艺与ISO国际标准结合,主导制定灵芝、铁皮石斛的国际标准,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三、产业融合:红绿交织的边疆振兴模式

       杨成林结合此前在云南麻栗坡的调研经验指出,云南正以“中医药+康养+旅居”模式推动产业升级。例如,老山药王谷通过“生态+红色文旅”线路,串联中草药种植与军事主题体验,年均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昆明市则以国家植物博物馆为核心,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024年生物医药产值突破300亿元。  


四、未来展望:数字化传播助力文化出海

       杨成林建议,非遗传承需借力新媒体矩阵扩大国际影响力。例如,通过短视频呈现英雄老山圣地的红色故事,或直播药王谷生态研学活动,增强年轻群体参与感。此外,寿仙谷通过亚运会营销、珠峰登山合作等跨界活动,成功将中医药文化推向国际舞台,为传统技艺的全球化传播提供了范例。  


结语

       第十届中国(昆明)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不仅是科技与传统的交汇平台,更彰显了中国健康产业的多元活力。从非遗技艺的匠心坚守到医疗科技的颠覆性创新,从边疆红绿文旅融合到数字化传播赋能,这场盛会为“健康中国”战略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全球大健康产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