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药学院副院长李国栋带队,组织教工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及 2022 级本科生组成四支专项团队,赴云南麻栗坡县开展为期5天的专业实习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覆盖7个村寨,惠及边民400余人次,采集药用植物标本312份,实现“专业筑基、红魂铸志、服务边疆”三维目标。
四路先锋:专业与使命双轨并行
“红耀边关”精神传承团
团队成员徒步20公里边境线,实地寻访老山战场遗址、曼棍洞;在麻栗坡烈士陵园举行宣誓仪式并现场讲授思政课,重温入团誓词;同时收集战地中医药救护史料,创新设计“红色旅游+中医药文化”融合载体。
“云药兴边”技术推广团
推广团深入考察三七、重楼种植基地,发现并记录野生石斛、黄精等20余种药材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茶药复合种植”方案,同步着手建立区域性药用资源数据库并制定产业升级建议书;联合麻栗坡县农业农村局启动区域性药用资源普查,系统采集药用植物标本312份;针对三七种植损耗问题,进一步提出“生态种植+精深加工”产业链优化方案。
“健康边寨”医疗服务团
医疗服务团深入村寨开展基础医疗服务,不仅为村民提供量血压、测血糖服务,还培训村民处理常见伤病,传授三七止血等急救技能;发放禁毒防艾手册300份,以虞美人作对比开展识毒拒毒教学;同时在边境小学开设“草药小课堂”,普及药材辨识知识,播撒文化传承种子。
“同心戍边”民族团结团
师生在国门界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天保边检站托管班进行中医药科普;入户宣讲民族医药应用价值,促进多民族医药文化交流,筑牢边疆共同体意识。此次活动覆盖大坪寨、茨竹坝村等7个村寨,完成50户村民深度调研。
本次边疆服务活动中,中药学院与麻栗坡县签署长期技术帮扶协议,约定定期开展药用资源生态评估,推动实践成果持续落地。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合作:推动建立边境药材资源保护联盟,落实调研提案;开发融合老山精神与中医药文化的“红绿融合”研学路线,并将其纳入思政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展“云药兴边”技术服务站,搭建更广阔的实践育人平台,引导更多中药青年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边境线上”,提升专业能力,服务边疆乡村振兴。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中药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担当
用专业书写答卷
让我们一起来
聆听青年实践之声!
走进麻栗坡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瞬间沉浸其中。墓碑前,一朵朵鲜花寄托着无尽哀思,也承载着对英雄的崇高敬意。英雄们用生命诠释了爱国的真谛,为祖国的和平与安宁牺牲了一切。肃立在墓前,使命感自内心油然而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传承这份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发展,努力奋进,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芒。
——实践团成员 杨光泰
走进药王谷植物园,我们感受中医药和自然的交融,踏遍边境山野村落,循着中药资源脉络,我们深耕细研,采样中触摸草木灵性,调研里洞悉开发智慧,宣传时播撒守护种子。边境的药用瑰宝与百姓的赤诚热爱,让我们深感这份自然馈赠与文化遗产的厚重。身为传承者与开拓者,当以专业积淀探寻“护其根脉、用其精华”之道,让中医药明珠在新时代愈发璀璨,为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添彩。
——实践团成员 张婧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才有了家的温暖、国的安宁。”此次实践走过不少地方,唯独边境幸福村在我心底刻下最深的印记。走进这里,那份宁静祥和直击人心。各族乡亲如家人般共守家园、同谋幸福,让我深切体会到“民族团结”的千钧重量。“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是这里最鲜明的注脚。他们以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同血脉,同心相连。这让我懂得,守望相助的力量,恰如边疆大地上相依的草木,唯有紧紧扎根一处,方能枝繁叶茂,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实践团成员 李莎丽
撰文:中药学院团委
编辑:苏靖琦
一审:张玉婷
二审:李莹
三审:黄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