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 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保山专场发布会在昆明召开

作者:赵嘉 李婵娟 杨成林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时间:2021-09-30 05:56:12
报道:杨成林 邱琬婷 任华 张廷盖 特约记者 李俊江 刘宝昌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新闻发布会现场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对外新闻处处长宗霞

主持新闻发布会

        环球在线新闻头条报道  为做好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宣传工作,为大会在云南顺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我们召开“COP15 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向大家全面介绍和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情况。今天,我们继续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保山、怒江、德宏专场发布会,邀请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保山市、怒江州、德宏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保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云怡女士;

       怒江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义军先生;

       中共德宏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王伟先生;

       保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明彦女士;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护局副局长何晓东先生;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鸟类观察手册》主编刘阳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和云南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的光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四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保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云怡女士发布新闻。

 保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张云怡发布新闻

       非常高兴参加此次“COP15 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与大家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首先,我谨代表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保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给予的重视、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保山地处横断山脉南段高山峡谷区,高黎贡山、怒山南延于境内,澜沧江、怒江、龙川江穿境而过,境内山川相间,沟壑纵横,山高谷深,同时拥有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的气候类型,造就了独特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的白眉长臂猿之乡。全市初步统计有高等植物4000多种、已知有兽类132种、鸟类706种、两栖爬行类63种、鱼类84种,分别占云南省的20.69%41.77%69.69%15.71%13.57%。全市已知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菲氏叶猴、云豹、云猫、白尾梢虹雉、绿孔雀、青头潜鸭、玉带海雕等108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有喜马拉雅红豆杉、光叶珙桐、杏黄兜兰、云贵水韭等137种国家保护野生植物。

       一、主要做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山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建设美丽保山、筑牢国家西南生物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实施生态工程为依托,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努力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全市呈现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绿色发展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亮点频现的良好态势。

       (一)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目前,全市建成自然保护地7大类14个,总规划面积15.83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3%。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建立了4847.9公顷生物走廊带,破解生境孤岛化和破碎化的世界难题,被中外专家高度评价为创新生态修复与近地保护方式成功的典范。同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1.22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6.87%。成立4个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建立野外巡护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网格化”管理,强化珍稀动植物资源管护力度。

       (二)开展濒危物种保护。一是实施珍稀濒危、极小种群和狭域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工程,杏黄兜兰、大树杜鹃、绿孔雀等一大批濒临灭绝的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实施珍稀、特有和传统药用植物保护和引种种植,规模种植了石斛、重楼、云南黄连等珍贵中药材,成功引种了长蕊木兰、红花木莲、舟柄茶等珍稀植物。完成古树茶资源普查并建立了档案库,启动古茶树资源圃建设,目前保山保存古茶园15.4万亩,古茶树50余万株。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三)开展林草资源保护修复。强化天然林、湿地资源以及草原保护修复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落实草原家庭承包政策,积极推进全市一般湿地认定工作,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截至2020年底,全市实施补偿的生态公益林面积为32.72万公顷,投入补偿资金6256万元;天然林停伐区总面积48.40万公顷,补偿资金1亿余元。全市已批建了21个湿地保护小区。

       (四)提高种质资源保护能力。施甸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国家制种大县。加强疣粒野生稻保护,建立21.2公顷的龙陵县国家级疣粒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保护区定点观察点目标物种丰富度持续提高。开展野生石斛保护和开发利用,龙陵石斛品种达42种,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截至2020年末,全市石斛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第一。着力保护利用畜禽遗传资源,保山猪、明光小耳朵猪、槟榔江水牛、腾冲绵羊、龙陵黄山羊、腾冲马、腾冲雪鸡7个遗传资源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其中,槟榔江水牛和龙陵黄山羊被列入国家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和国家级遗传资源保种场,槟榔江水牛还被列为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五)防控外来入侵生物。坚持“把保山市作为薇甘菊进入内地的最后防控屏障”,严防薇甘菊扩散蔓延,全市薇甘菊累计发生点653个、面积1.04万亩,通过防除,生态恢复点累计538个、7414.37亩。以草地贪夜蛾、沙漠蝗等为重点,做好外来重大虫害防控,完成草地贪夜蛾防治面积325.87万亩次,玉米产量因草地贪夜蛾危害的损失控制在了3%以内,红火蚁虫害得到有效防控。

       (六)健全执法体系。建立了公安、检察和生态环境部门行政执法联动机制、行政处罚信息共享机制和生态损害赔偿机制,组建了市、县(市、区)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开展了“清枪”“清夹”“清套”“清网”专项行动和打击非法猎捕、运输、贩卖、食用野生动物专项行动,形成监管合力和高压态势,管住管死源头、斩断中间环节、革除滥食陋习。

       (七)开展自然文化宣传教育。一是开创自然教育新理念,2012年成立了中国第一所自然学校,2015年编写出版了第一本自然教育本土教材。二是采用“影像保护”等新理念,举办多起摄影训练营,通过拍摄影像作品展示,宣讲自然科普知识。三是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公众号及各大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四是拍摄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题材电影《花开高黎贡》,争取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前上映,并在中央电视台CCTV-6及各大网络视频平台播出。这部电影已经拍摄完成,届时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进行广泛宣传。

       (八)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美国加州科学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建立长期科研合作关系,成为科研院校教学基地,设立高黎贡山小额科研基金,资助35个小型科研项目。出版了《高黎贡山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高黎贡山原生兰科植物》《高黎贡山蛾类图鉴》《高黎贡山药用植物》等17部学术专著,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为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九)全力整改中央环保督察指出问题。今年4月,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保山,现场督察通报保山母亲河——东河被污染的典型案例。保山市站在政治高度认识和把握东河污染问题,深刻警醒、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抓好整改。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以人民满意为工作标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推动生态产品向更优质、更高端迈进,进一步增强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目前,各项整改工作稳步推进。

       二、主要成效

       (一)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由于近几年保护力度的加强,全市24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受到严格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也不断增加,其中,鸟类由419种增加到706种;昆虫由1690种增加到2000多种;菲氏叶猴从4130只增加到8300多只。

       (二)新物种不断发现。近年来,在保山境内,云猫、青头潜鸭、玉带海雕、水青树等新物种不断被发现。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高黎贡山共发表新物种627个,是云南发表新物种最多的地区。

       (三)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践取得进展。全市“三品一标”认证面积239.9万亩、产品382个(其中无公害产品66个、绿色产品136个、有机产品173个、地理标志登记产品7个)。腾冲被列为“一县一业”中药材示范县,隆阳、昌宁分别被列为“一县一业”小粒咖啡、茶叶特色县。认定“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12个。

       (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引领绿色发展。2018年,保山市获得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腾冲市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2019年,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善洲林场)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永保桥”水质自动监测站评为全国“最美水站”。2020年,昌宁县获得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命名。腾冲市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促进农业与食品系统可持续发展”项目中国唯一案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

       (五)城市生态化成效明显。全力推进“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完成中心城市“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昌宁右甸河湿地公园、龙陵龙山湖公园等一批生态恢复治理项目。青华海成为全省鸟类最多的国家湿地公园,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被列为国家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和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单位。

       (六)对外宣传精彩纷呈。以迎接COP15为契机,精准策划以高黎贡山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主题宣传,由新华网发起的“世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现身保山青华海”“云南保山木棉花开”微博话题,人民网发布的“30多只血雀现身云南高黎贡”微博话题,分别登上微博热搜,总浏览量达1.41亿人次。制作推出保山生物多样性一分钟宣传片《花开高黎贡》,在中央和省市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投放,被省委宣传部列入COP15预热宣传片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同时,我们生物多样性系列多个稿件被人民网等各级新闻媒体推送至海外社交媒体全平台多语言传播刊发,在这里也对各级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下步工作计划

       各位记者朋友!五年来,保山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探索中,始终做到“方向不偏、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行动不慢、效果不差”,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启航新征程,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扎实开展高黎贡山保护行动、河道生态治理行动,持续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生态修复行动,坚决守护好保山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持续筑牢滇西生物生态安全屏障。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第一道防线。建立林长制,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重要防线。不断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和国际文化旅游胜地等“两山”理论实践创新示范区。

       二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牢固的生态基石。

       三是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牢牢把握“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个总抓手,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擦亮保山绿色生态名片这块金字招牌,让美丽的保山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

       各位记者朋友!保山是一个宜游宜居宜业宜养,美丽幸福的地方,更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胜地。我诚挚邀请大家多来保山寻访,多用笔墨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正能量,多用镜头传递保山绿色主旋律。最后,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保山、宣传保山、帮助保山,为保山各项事业发展助威鼓劲!

保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李明彦答记者问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保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关注。保山地处横断山脉滇西纵谷南端,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越,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第一道屏障。长期以来,保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和“绿色底线”,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机制体制。成立了保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保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保山市筑牢滇西生物生态安全屏障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筑牢滇西生物生态安全屏障的实施意见》,强化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

       二是强化保护体系。印发实施了《保山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确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构建了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