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团结精神

作者:邱为亭 刀子润 杨成林 陈应国    来源:环球在线    时间:2025-11-08 10:49:02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陈应国 徐龙云 方之舟 李萍 张廷盖 王胜 杨丽萍
浏览数:
0评论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的青山绿水间,有这样一位柔肩担重任的女性基层干部:她是村里的“主心骨”党支部书记,是民兵队伍中的“铿锵玫瑰”,更是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后代。她以女性特有的坚韧、细腻与担当,在基层治理、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一线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边疆女性干部的忠诚与风采。她就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召存信侄孙女,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整董村曼贺井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赵珍。

红色基因代代传,誓词碑下育初心

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矗立于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各民族一心向党、团结奋斗的历史见证。赵珍的爷爷是当年参加立碑宣誓的代表之一,西双版纳州老州长,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性人物。家族中代代传承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从小,赵珍就在“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家风中熏陶长大,誓词碑上的誓言深深烙印在她心中。

“碑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先辈们用信仰刻下的承诺”赵珍常说,“作为后代,我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将这份团结精神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2021年,“召存信民族团结楷模展示馆”升级为“江城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赵珍主动担任义务解说员,累计讲解150余场,受众超8000人次。

党建引领强治理,支部书记勇担当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赵珍将“党建+民族团结”融入基层治理。她建立“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实现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村组末梢,累计解决民生难题200余件。在乡村振兴战场上,她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领600余名各族群众发展立体农业,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在干群关系维护上,她利用她特殊的民族身份,用傣语、哈尼语宣讲党的政策,发放宣讲材料共计5000余份,并引导群众积极配合好整董镇党委、政府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使村寨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为使基层党建和文化保护深度融合,作为傣族织棉市级非遗传承人的她,创办了“帕萨棉非遗工坊”,改良传统织棉技艺,开发出挎包、服饰等30余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20万。她还牵头举办傣棉、竹编等传习活动,每年培训200余人次,培养传承人30余名,推动整董村形成“家家有织机、户户懂非遗”的产业格局。2023年,工坊入选“云南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民兵本色护平安,基层一线当先锋

为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带头作用,响应国防动员号召,赵珍选择加入民兵队伍,在民兵训练、应急冲突、服务乡村建设等工作中统筹资源、凝聚力量,为加强基层民兵队伍建设和提升乡村治理应急能力添砖加瓦。

作为民兵骨干,赵珍始终牢记“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职责。在抗洪抢险中,她带领民兵突击队转移群众、搬运物资,连续奋36小时;在森林防火期,她主动值守夜班,走村入户宣传防火知识;在疫情防控期间,她组织“志愿服务队”,为孤寡老人送药送菜,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成为群众信赖的守护人。

巾帼何须让须眉,初心如磐向未来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民兵,更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后代。”赵珍说:“只要群众需要,我就永远冲在最前面。我要用一生去践行先辈的誓言,守护这片土地的团结与安宁。”

赵珍以党员的忠诚与担当,撑起了基层治理的“半边天”;以民兵的坚毅与果敢,筑牢了边疆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以红色后代的自觉与使命,赓续着民族团结的“精神血脉”。她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这片土地的团结与安宁。由于其出色的表现,她先后荣获“江城县优秀共产党员”“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傣族织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成为边疆基层治理的标杆。

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妇女加入党组织、民兵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共同绘就边疆团结、稳定、发展的壮美画卷。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