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新华乡:小山村“三学”并举书写教育蝶变

作者:字光明 杨成林    来源: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时间:2022-12-21 16:58:52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张艷全 吴雪菲 特约记者 俞可丰 王胜 刘宝昌 黄建春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水源村七甲自然村,是一个散落于大山深处的彝族小山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近年来,在重学、向学、尊学之风的感召下,七甲自然村成了被教育点亮的小山村。

       “以前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大多因为读书少,只能做些苦力活,现在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要么有份稳定的工作,要么自主创业。”这是来自水源村党总支部书记陈庆茶感慨。

       从思想上重学

       “以前村里一些学生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了,读完高中的相当少,大学生更是寥寥无几。”想起过往,七甲自然村的村民总有些遗憾的话语。

       这些现象,村党组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穷莫丢书,富莫丢猪”,要改变现状,走出大山,群众必须自己唱主角。近年来,通过党建引领,本着“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的工作思路,逐步改变群众对教育的看法、想法和做法,现在七甲自然村的群众对教育的关注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要改变命运,就必须读书。

       字学伟户就是很好的体现,字学伟深知,要发展就必须学习,为了让两个儿子都能接受很好的教育,字学伟在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亦然决定继续孩子读书,当谈到现在的情况,他总是自豪地说道“我家大儿子2014年毕业,现在在昆明天城学校教书,小儿子2019年研究生毕业,现在在云南省地矿测绘院上班,我们村老百姓都相当重视教育,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娃娃在外发展的也多。”

       从生活上向学

       据陈庆茶支书介绍“七甲自然村奔着做产业的路子走,栽了核桃树、种植烤烟、澳洲坚果、红花,还有发展畜牧产业,现在人均收入达到一万六七到两万元左右。”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是七甲自然村村民现在的普遍思想,为了能让孩子安心读书,村民们各凭本事,积极发展产业,烤烟、核桃成片成林,红花、坚果小区域经济蒸蒸日上,畜牧业如火如荼,产业发展热火朝天。

       何国春户,今年儿子刚考上大连民族大学,据他介绍,教育政策好,能贷到助学贷款,猪也养着十多个,核桃有1.7吨左右,玉米有一万斤,供书没有问题。

       从行动上尊学

       据陈庆茶支书介绍“自从2010年龚国茶第一个考上大学后,七甲自然村以他为榜样,近四五年期间考起了十多个本科生,有的在昆明,有的在临沧,有的在外省,收入比较可以,还能反哺家里。”

       近十年是七甲自然村变化最大的十年,现在的七甲自然村民风淳厚,邻里和谐,村里风清气正,村民家风正派,学风浓郁。

       “我家两个娃娃都是2016年毕业,现在儿子是在昆明汽车监测站,姑娘在滇腾建设有限公司,以前供娃娃读书,主要以种烤烟、核桃为主,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村大部分人都盖起了小洋房,收入比较稳定,乡风文明和谐。”这是来自七甲自然村群众何国志的感慨。

       据了解,七甲自然村共有村民42168人,至今累计考上大学28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就有22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2人,研究生毕业1人。新华乡  字光明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