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月亮照不到的地方会有,党的光辉照不到的地方没有” ——云南边疆八旬老人段玲珍一家的脱贫印记

作者:刘华 杨成林 陈应国    来源:环球在线    时间:2025-07-12 21:09:24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陈应国 徐龙云 方之舟 李萍 张廷盖 王胜 杨丽萍
浏览数:
0评论

         清晨的怒那村云雾缭绕,81岁的段玲珍踮起脚,轻轻擦拭屋檐下那面党旗。患有三级智力残疾的儿子王院祥忽然举起手机,屏幕上闪动着驻村干部发来的低保到账通知:“阿妈,党的钱又来了。”这个连系鞋带都要学半年的汉子,却牢牢记住了每个月的温暖时刻。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曲水镇怒那村,老人这句质朴的宣言,从深山传遍全国,成为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时代注脚。  

       “雨夜蜷缩漏雨墙角的母子,等来了“透进屋里的光。”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雨夜,狂风掀飞了屋顶瓦片,段玲珍抱着发烧的儿子蜷缩在漏雨的墙角。那时,全家年收入不足5000元,漏风的土坯房里,“接水的盆比饭碗还多”。早年丧偶、31岁改嫁后又经历子女夭折的她,独自拉扯着8个孩子。大女儿2007年病故时45岁,三儿子1999年病故时33岁,生活的苦难压弯了她的脊梁。最让她揪心的是小儿子王院祥——41岁的他因智力残疾劳动能力微弱,母子俩一度只能靠亲人接济和打零工勉强糊口。  

小渔村全貌 拍摄者:浦荣杰

       转机始于脱贫攻坚的号角。2016年初,时任镇长王翔、村书记李红青和挂组工作队员张绍明叩开了段家的木门。墙角的霉斑、开裂的土灶、漏风的窗纸,刺痛了干部们的心。危房改造资金迅速到位,摇摇欲坠的砖混结构住房迅速被修缮加固。更让段玲珍惊喜的是,镇上为儿子安置了公益性岗位——担任河道管理员,年增收6000元。“党晓得我儿做不了精细活,专门给留了这个轻巧的工作。”老人摩挲着砖墙,眼角泛起泪光。  

      在政府为段家建立的扶贫档案里,记录着这个特殊家庭的蜕变轨迹:低保金、边民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特困人员生活补贴等7项政策精准落位,家庭年收入从2013年的4860元增至2024年的28294.8元。厨房梁上挂着腊月做的火腿,堂屋里多了几件电器。

       “银行卡里的数字一年比一年多,心里踏实啊!”段玲珍翻开以前使用的“一卡通”存折,特困供养金、耕地地力补贴等条目还清晰可见。驻村医生每月上门体检,农技员手把手教种庭院经济作物。2023年10月起,低保金直发至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儿子虽会用智能手机,却还未开通到账提醒功能,但这并不妨碍他每月准时提醒母亲:“阿妈,党的钱到了!”  

小渔村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广场 拍摄者:浦荣杰

       从“等靠要”到“追着光跑”,边疆村寨重燃精气神。变化不止于物质。曾经的怒那村,泥泞小道坑洼难行;如今,白墙黛瓦的新居错落有致,太阳能路灯照亮小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上,段玲珍的金句被镌刻在12米长的铜版浮雕上。村民王咪哩的养殖场去年净赚3万元,她常念叨:“党的光暖着咱,咱也得追着光跑!”  

       “从前傣家人说‘跟着流水找活路’,如今大伙儿都说‘跟着党走有奔头’。”山墙上的月亮与灯火,连成边疆的星河。暮色中的李仙江泛起碎金,段玲珍指着对岸越南的朦胧山影:“那边的亲戚总夸我们寨子像画里似的。”她家所在的土卡河小组,已从深度贫困村蜕变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模范集体”。新修的橡胶林栈道如哈达蜿蜒,连起中越边境的村寨。 

段玲珍老人与儿子在新房前合影 拍摄者荣宇

        “段玲珍一家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庄严承诺的缩影。当党的光辉照进边疆最深的褶皱,照亮的不仅是青瓦白墙,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仰。从茅草房到砖混安居房,从低保金到公益性岗位,每一项政策都化作脱贫路上的基石。当干部的脚步丈量过每一寸崎岖山路,那句‘没有党的光辉照不到的地方’便不再是口号,而是写在绿水青山间、刻在人民心坎上的誓言。”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