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司法理念+上门听证” 绘就滇池生态保护最美底色

作者:何敬彬 杨成林    来源: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检察院 环球在线新闻中心    2023-11-10 19:22:38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蒋荣生 邱琬婷特 约记者 杨丽萍 王胜 刘宝昌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为深入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优势,共同致力于滇池水环境治理,同时促进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近日,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助力生态环境建设的职能作用,集中对一批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举行公开听证。和以往不同的是,为做到“以案释法”的宣传教育效果,检察官将本次听证会搬到了群众“家门口”,实现了“上门听证”,普法“进家”,打通检察服务“最后一公里”。

       11月3日下午两点,听证会正式开始。在西山区碧鸡街道西华社区居委会,听证会由西山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旷莒丹主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共同参加。为提升听证工作参与司法活动的精度、效率和效果,特别邀请昆明市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汪竹欣到现场对听证工作进行指导,把好公益诉讼“监督关”。

本次公开听证的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共有七起,当事人员均为西华社区居委会居民。

案情回顾

        7起案件当事人无视“十年禁渔”公告,在禁渔期内到滇池禁捕水域捕捞水产品,经昆明市滇池管理局认定,其所使用的渔具为禁用渔具,公安机关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移送西山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经对案件调查核实,案件当事人犯罪情节轻微、具有主动坦白、自愿认罪认罚等情节,西山区人民检察院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但因其非法捕捞行为使公共利益仍处于受损状态,检察机关依法对其非法捕捞行为进行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立案办理。

由于当事人行为造成了生态损害,经生态专家评估,当事人应承担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和修复费用。

恢复性司法理念

促进生态资源保护实质化

听证会上,检察官就相关调查情况、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充分阐述。听证员充分听取了当事人的意见,从客观的第三方立场进行了评议和释法说理,从法理、情理角度对案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客观的意见和建议。

修复被损坏的生态环境是公益诉讼的目标和追求。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官始终贯彻公益恢复性司法理念,为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环境,多次向当事人进行生态理念宣讲教育,深入释法说理,七起案件涉案当事人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以后绝不再犯,做学法、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对检察机关提出的支付生态损害修复费用的意见,当事人表示会积极承担责任,为恢复滇池水域生态尽上自己的一份力。

现场释法

强化释法说理力度

“为什么滇池要十年禁渔?这项工作对于保护母亲湖的意义在哪里?”

听证会结束后,检察官围绕滇池禁渔的意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展开普法宣讲活动,让当地群众深刻了解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升群众的生态环境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

上门听证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司法理念

       本次西山区人民检察院采取上门听证的形式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办理案件的公开度、透明度,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打通检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强化了释法说理的力度,以不断创新的工作方式,有效促进生态保护的法治观念在基层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上门听证这样的形式很好,既讲清法理、又讲明情理,群众参与度高,不仅能够切身体会到我们司法的公平、公正,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听证员这样说道。

       一位全程参与听证会的当事人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村里大家都会约着去捕鱼,大家都做惯了,不觉得是违法。通过这次听证会,听到了检察官普及法律、讲解道理,给我们深深上了一课,保护滇池就是为我们子孙造福,违法捕捞就是触犯法律,整不得,以后我们一定会好好保护环境!”

新闻多一点

2021年1月1日0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十年政策的保障为长江中的水生生物赢得了休养生息的宝贵时间。近5年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历史上有分布、现在难以采集到的鱼类总数达到了135种,接近长江鱼类总数的1/3,经济鱼类由20世纪中期的50种下降到现在的20种;旗舰物种濒危程度明显加剧,渔获物产量持续降低。因此长江“十年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