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科技创新报道
“十四五”以来,云南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促进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也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生力军。2021年,云南省启动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建设工作,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目前,云南省科技厅已遴选新型研发机构79家,覆盖14个州(市)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累计服务企业2650家,带动企业研发投入约9.41亿元。
作为“科技入滇”的重要成果,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在云南省科技厅、普洱市人民政府与湖南农业大学的三方共建下应运而生。它并非传统科研院所,而是一家深植“市场基因”的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团队领衔研究院走出实验室,扎根辣椒地、养殖场和茶园,以科技破解“优质不优价”的产业困局,探索出一条机制创新、成果转化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路。
区域公共品牌·景迈山——“云上景迈”普洱茶
瞄准问题创新机制
辣椒亩产跃升至1500公斤、黑猪出栏时间缩短至176天、景迈山茶品质、销量大幅提升……这些看似不可能的成绩,正是研究院的创新成果。
“我们做的项目来自田间地头的实际需求,所有成果都要接受市场和农民的检验。”研究院院长唐圣果一语道出研究院的核心理念,研究院不仅是带来新品种、新技术,更要坚持“问题导向”,确保每一项研究都瞄准云南高原农业产业的痛点、市场的堵点。
研究院依托湖南农业大学院士专家团队技术、人才、学科等资源优势,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为主线,突破高原特色农业关键技术、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从顶层设计上构建“政府指导、企业化运作”的章程和内控制度。以“一个院士专家团队支撑一个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在引才用才、资源调配和管理服务的灵活性。通过“柔性引进+本地发展”的方式,研究院汇聚了邹学校、印遇龙、刘仲华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智慧,从湖南农业大学引进育种、养殖、加工等领域专家团队分别领衔蔬菜、畜禽、茶叶、水产和水稻五大产业研发中心。
吸引了省内外融合超200人的技术团队深入云南开展服务,并有一支10余人的服务团队常驻普洱,其余则根据项目需要灵活调配。培养了600余名乡土人才成长为技术能手,组织30余期技术培训,通过专家带骨干、骨干带能手、能手带农户的模式,让先进农业技术在普洱扎根,涌现出一批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
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云南土著鱼养殖基地
成果落地惠民增收
立足实际的创新理念,研究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研发团队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专利授权12项,在审18项;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4个,制定标准与技术规程21项,新建生产线5条,开发新产品27个。更关键的是,这些成果没有躺在实验室里,而是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田间地头。
“老品种辣椒病害多,亩产不足1000公斤。”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种植户李福回忆说。邹学校院士团队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进行了全流程革新,培育出4个适应当地气候的抗病高产优质辣椒品种,手把手将穴盘育苗、科学施肥等技术教给农民,实现亩产量增加500公斤。曾经,李福年收入仅万元左右,在研究院的带动下,他种植的20亩
辣椒一年可以收两季,年产值达20余万元,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被科技改变的还有澜沧的特色黑猪产业。在澜沧黑猪新品种选育场,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实验师邓秋纯指着猪场视频监控屏幕上毛色黑亮的猪群介绍:“印遇龙院士团队选育的澜沧黑猪,出栏时间从原来的300多天缩短到170多天,料肉比降低至3.12,产仔数从一胎5—6头提高到10头左右。”
滇南小耳猪是云南宝贵的畜禽遗传资源,肉质鲜美但生长缓慢。印遇龙院士团队通过杂交选育和营养调控技术,在保留其肉质风味和抗病性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生长速度和繁殖性能。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研发的疾病自动诊断系统,每天全时段监测着澜沧黑猪的进食、睡眠和体温变化,为猪场提供自动监测诊断数据。
“刘院士一来,把我们茶叶原料的库存全部一销而空!”澜沧县茶叶协会副会长孙海深提起研究院总是难掩激动。面对普洱茶价低、滞销的困境,刘仲华院士团队攻克了“金花普洱”可控发花技术,成功研发生熟两款金花普洱茶,让茶叶品质和健康价值大幅提升。同时,引入理想华莱和八马茶业等茶企建设标准化生产线,打造“景迈山茶”区域公共品牌,直接带动景迈山茶叶品质、销量大幅提升,并帮助企业销售积压茶叶510吨,新增产值7.5亿元。
针对云南山区养殖困境,研究院引进了繁殖率高、生长周期短的湖羊,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龙头企业负责投资建场、统一标准和产品回收,研究院提供种羊选育、饲料配方和技术培训,农户则“零风险”代养。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曼克老村养殖户张艳说:“公司帮我们回收小羊,完全不用担心销路。我去年卖了340只小羊,收入将近20多万,光卖羊粪就多赚了3万多。” 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产品品质,又让农民稳稳地分享产业链的红利。
在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的设施化养鱼基地,一个个圆形养殖池整齐排列,池中的鱇浪白鱼欢快游动。普洱湛泉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燕伟算了一笔账:“传统鱼塘一亩地可以养到1吨鱼,现在这个圆池只要200多个平方就能达到相同产量。按每公斤200元的批发价计算,单池产值达20万元,是传统养殖的4倍。”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肖调义带领团队研发和推广的陆基设施化养殖系统,不仅解决了云南山地多、水面少的养殖瓶颈,还大幅提升了经济效益。目前,相关配套技术已在思茅区、澜沧县等地推广,带动云南土著鱼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
从辣椒地到黑猪圈,从茶山到鱼池,研究院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56个,其中辣椒基地14个、“澜沧黑猪”研发基地2个、湖羊种质基地3个、畜禽养殖及饲料生产基地9个、优质台地茶基地15个、优质稻基地4个、设施化水产基地9个,成为当地科技成果熟化和转移转化的示范平台。
普洱天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湖羊养殖基地
探索循环农业新路
研究院把“变废为宝”的理念贯穿于每个产业,构建起一个闭环的绿色生态系统。通过深入调研,研究院技术人员发现普洱农户种植的甜玉米收获后,大量秸秆被废弃。作为咖啡主产区,当地每年还产生约1万吨咖啡豆加工下脚料,这些“废弃物”是养殖业的天然饲料。
普洱天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钱伟锋介绍:“研究院指导我们在饲料中加入咖啡糠、玉米的下脚料,比我们原来的饲养方式更加节约成本。”在澜沧的湖羊养殖基地,玉米秸秆、咖啡果皮,经过科学配比和发酵处理,成了湖羊的“营养餐”,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利用。而羊粪则成了茶园和果园争相抢购的有机肥,每袋能卖到20—30元,真正实现了“来自土地,回到土地”的良性循环。
站在羊圈前,唐圣果说:“农业科技工作者要算明白两笔账:一是农民的收益账,二是生态的可持续账。”这种跨产业的资源循环利用,不仅减少了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了一个个“种植—养殖—加工—废弃物利用”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研究院通过项目实施和科技招商带动新增产值14.7亿元,创税4500万元。正如唐圣果所说:“科技创新不能只在实验室里打转,必须融入产业生态的各个环节。”研究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科技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循环为特色,探索构建了新型研发机构服务高原农业现代化的可行路径。视频:李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