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诗人总社社长陈亮和祥云著名诗人郁东作词,祥云县彩云艺术团团长袁德华作曲的古韵今声、词曲交融《梦寻洱海卫》唱响有“彩云之乡”美誉的云南省祥云县,获得片片喝彩声。
“任凭春风沾花舞袖,怎奈楼空孤身独守。一壶酒罢月落山后,人已散,曲未休。”歌词古典雅致,充满诗意,将历史的沧桑与人物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袁德华的作曲让这份情感在悠扬婉转的旋律中得到了更完美的诠释。古典与现代结合,历史与时代交融,当旋律响起,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古城风云 英雄赞歌祥云古城,旧称云南城或洱海卫城,始建于明洪武15年(1382年)。这座古老的方形古城以钟鼓楼为中心,东为镇阳门、南为镇海门、西为清平门、北为仁和门,城内布有5街13巷,古建筑星罗棋布。时至今日,钟鼓楼、镇阳门风姿依旧,古城的5街13巷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修缮后的镇海门、清平门、仁和门更显雄壮典雅。钟鼓楼每方的券拱门匾“辉联东壁”“彩焕南云”“瑞启西垣”“恩承北阙”,更是祥云文化的象征。
在这座古城的历史中,洱海卫指挥使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代初期,周能作为洱海卫指挥使,督建了洱海卫城,奠定了卫城的军事与行政基础。他规划的四街八巷布局和防御设施,使洱海卫成为云南县“军政合一”的中心,其设计的城池结构沿用至清代,现存东城门(镇阳门)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赖镇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调任洱海卫守备,后升任指挥佥事。他在任期间修复了因战乱损毁的城池,重建谯楼、屯堡、堤防等设施,开发白盐井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屯田制度,巩固了边疆稳定,让流亡民众得以安居。
《梦寻洱海卫》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出发,追寻着那段历史的风火硝烟。它通过洱海卫指挥使受命中央王朝,驻守边疆,思念亲人的英雄咏叹,展现了历史与现实交织时,家国情怀的千缠百结。虽独在异乡,但他们肩负使命,将每一分山光月色、刀光剑影、爱恨情仇都化为对洱海卫的深深挚爱。《梦寻洱海卫》不仅仅是一首歌,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情感的寄托,是对那些为边疆稳定、家国安宁默默奉献的英雄们的致敬。让我们在徐杨枣红的歌声中,感受这份穿越时空的深情,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