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祥云县以实现古树名木资源有效保护为目标,认真开展古树名木调查和数据整理工作,积极对古树群和古果树进行保护管理,切实对经济树种古树进行科学合理利用,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使古果树群“老有所为”,建立完善古树名木保护补偿机制,全面提升古树名木和古树群、古果树保护管理工作水平,实现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绿美乡村做出积极贡献。
履行林长职责,严格管护责任落实。在上级要求县级建立三级林长制的基础上,祥云县创新工作机制体制,制定并严格落实县、乡(镇)、村(社区)、组四级林长责任负责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细化部门监管责任,进一步压实古树名木属地管理责任、林权所有者和森林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切实发挥林长制“一长两员”(林长+专管员+护林员)作用,推行古树名木保护责任“林长制”,实现管护工作“林长治”,全面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的防火责任体系,加密巡林频次,确保古树名木管护责任落实到位,奋力绘就绿色发展底色。
核实掌握底数,古树名木“老有所依”。多次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工作,祥云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深入各地现场确认测量,完成了县域内228株古树名木、8个古树群落“新身份证”核实,完善了原有及新增古树名木、古树群落的生长环境、长势情况等信息,完成了数据规范入库工作。通过开展古树名木数据整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全县古树名木“身份证”地址、编号、健康状况等要素不全的情况,实现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全覆盖,为下一步实施精细化管理、落实专项保护资金、开展古树名木养护和复壮、打击各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行为提供有效依据,按照“一树一策”、属地管护的原则,精准落实养护责任、实施生态养护工程,织密古树防护网,守护绿色文化记忆。
规范管护工作,古果树群“老有所为”。被誉为“中国古梅第一村”的东山乡朝阳自然村现有明清古梅2700余株,其中树龄100年以上的1000多株,有的为450多年的“明梅”,有的为300多年的“清梅”,100—200年左右及200年以上的“清梅”数以千计,为发展林下经济奠定了基础。为了促使古果树群“老有所为”,针对属于农村传统果、梅树等经济树种,仍能产生明显经济效益的古树名木,在不破坏其生长环境和正常生长的前提下,相关权利人依照经营习惯或技术规程采摘花果叶,进行施肥、修枝、防治病虫害等活动,依照村规民约和相关规定,不得进行整株更新。朝阳村的村民们在梅树下套种百合500余亩,亩产值达1.2万元,实现百合年产值620万余元,并在梅林里种植重楼、黄精等中药材上百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依托连片的古树梅林资源,引入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了古树梅林主题民宿客栈、古树梅林主题广场、古树梅林生态园等生态旅游景观,助力村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