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铁路和铁路文化使我们走向更新更远的远方——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年之际

作者:王福永 王若刚 杨成林    来源:云南省滇越铁路研究会 秘书处 环球在线    时间:2024-09-29 09:26:15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张廷盖 王胜 徐龍雲 杨丽萍 刘宝昌
浏览数:
0评论

       我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读于铁路学校,毕业以后分配到滇越铁路上工作。数十年来见证了铁路改革、建设和发展波澜壮阔的历程,既是铁路的建设者、参与者、见证者,也是铁路的受益者。

更让我感到庆幸的是,从一个铁路上的从业者,于2003年开始,工作之余成为滇越铁路历史文化的研究者。二十多年来,滇越铁路留给人们许多“过去”的同时,也让许多的人“心心念念”这条“诗和远方”的铁路。

一条路,可以看尽万千世界;一条路,可以折射我们前进的步伐;一条路,可以让我们走向更新更远的远方!

一、我为铁路一次又一次站在中国经济领跑的前列而感动

1825年9月27日铁路诞生于英国,距今200年前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被视为近代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一百多年来,神奇的铁路和那些传奇般的故事,吸引着无数的爱好者和铁路迷。

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演进中,铁路扮演了特殊的角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个半世纪的中国铁路发展历史,成为了近现代以来,中国由自立、自强到自信、自豪实现历史跃迁的见证。

1865年8月在北京宣武门外铺设500米铁路开始,几经争论和徘徊。1876年6月30日上海至江湾段通车运营为标志,吴淞铁路成为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运营铁路。

1903年10月滇越铁路章程签订。1904年1月25日滇越铁路云南段正式开工,1910年4月1日全线通车,至今已有114年历史。

面对百年之变、世纪之变,中国铁路并没有当看客,而是义不容辞地选择“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在飞速发展的综合交通面前,一马当先,飞驰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

改革开放以来,火车成为中国发展速度的象征:1997-2007年10年间六次火车大提速,标志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跻身世界先进铁路行列;2003年设计速度250公里的秦沈客专通车运行,中国迈入高铁时代;2008年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通车;2023年由中国人设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主持建造的第一条海外高速铁路——雅万高铁正式运营。

目前,中国铁路总里程突破十六万公里,高铁总里程近五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2/3以上。中国高铁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享誉世界,拉动着中国经济向前飞奔。

2016年12月28日,云南进入高铁时代,跨入了中国高铁版图,不仅缩短了边疆到北京的距离,更是拉近了边疆人民与首都距离,成为“党的光辉照边疆”最生动的实践。

2021年12月3日,中老昆万铁路通车,云南成为中国拥有两条直通国外铁路的省份。

铁路见证和不断刷新中国发展的历史,一次又一次站在中国经济领跑的前列。

二、为在云南铁路上工作和书写铁路而感到自豪

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乘建水小火车经开远转昆明去四川读书的。毕业以后就分配到了滇越铁路上的腊哈地车站工作。

从此,我就乘上了这个开往未来、前途未卜的列车。结果一坐就是数十年。

大约从2003年开始,我尝试用纪实文学的方式书写“滇越铁路史画”,一写就是五年。到了2008年一个机会让我能够进入实际的研究和接触这段历史。那时云南省铁道学会正在编校100年前,法国人编撰的《云南米轨铁路》(竣工报告)。局领导希望铁道学会组织人员编写100年来发生的故事,而不仅仅是出一本翻译书籍。这样一来,我有机会承担了《滇越铁路百年史》的大纲编撰和主要部分内容的编写,连同《滇越铁路史画》一并在滇越铁路通车100周年时出版发行。期间,还承担了《云南铁道》“纪念滇越铁路通车100周年”专刊,收集并编辑了数百篇文稿。2011年又承担了《云南米轨铁路的共和国历程》一书的编撰和图书设计相关工作。2015年在个碧临屏铁路开工建设100周年和建水古城小火车开通之际,又编著了《百年个碧临屏铁路》《建水古城小火车》两本图书,2018年开始编纂第二轮《云南省志铁道志》。这些图书从不同的方向完全展示了云南窄轨铁路的历史文化。

但自己总是感觉有些遗憾:不能自由发挥、许多故事不生动、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能展开,也不具有连续性,大多数是一些历史的碎片和瞬间。

从2012年开始,铁路局成立米轨铁路保护与开发利用办公室,这段时间陆陆续续与地方政府的官员和铁路的上级领导接触比较多。2018年底因改革离开这个机构以后,对滇越铁路的痴情和情结越发加重。

正是这些经历和机缘巧合,让我书写滇越铁路三部曲:第一部《嬗变》直面铁路职工之间真实的工作场景与朴实的工作关系。相对来说,人物关系比较淳朴和亲切,冲突并没有多激烈。侧重反映改革之初人们的奋进与困惑,揭示人性中追求美好的本能。第二部《孤鸿》直面铁路干群关系,将人物命运置于改革的大背景之中,暴露人在“大洪流”中,进退去留的取舍和扭曲的面目。有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沾染这个时代的一些不良习气。既有扼腕叹息,也有世事无常的感慨。第三部《如故》直面地方政府与铁路的不同诉求与利益纠葛,以及对待米轨保护与开发之间的恩恩怨怨,集中展示铁路与地方对待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答。

借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张绍碧对滇越铁路三部曲的评论来概括滇越铁路三部曲。他认为:王福永把百年滇越的风云变幻,把40年改革的风风雨雨,把百年滇越的未来展望浓缩在三部曲里,其意义不仅在于写了几个铁路人,更在于为百年滇越铁路立传,为中国铁路立传,为文化遗迹的活态保护擘画蓝图,这是作家对滇越铁路爱的结晶,是对中国铁路的重大贡献。

三、我为云南拥有世界驰名的滇越铁路文化而骄傲

滇越铁路价值包含工程技术价值、铁路机车车辆等移动装备、历史文化价值、辐射周边或者说是影响程度、无形价值等相关原生和衍生价值。

目前,米轨铁路利用最好的当数红河州。红河州从2015年5月建水古城小火车开行以来,动态利用较好的开远、石屏也相继开行小火车。碧色寨尽管“芳华”一现,游客纷至沓来,碧色寨确实热闹了一番。历史上看,碧色寨并不只是现在“热闹”,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并不是靠“芳华”来的,它的价值一直都在,从未离开过。

许多时候,我一直讲“开行火车是米轨铁路保护的灵魂”。现在是静态和动态都在双向进行。

仅去年建水古城小火车直接收入1500万元左右,除去租金和人工成本,应该有一定的盈利。今年五一期间建水游客暴涨,共接待66万人次,同比增长12.83%。这就应证了当年建水县长的那句话“我们不仅仅看重小火车的效应,更看重小火车的拉动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二十大以来铁路沿线各方加深了这样一个认识:“我们不是要保护文化,而是我们需要文化的保护”。

五、云南铁路百年发展给我印象深刻数字是14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与云南铁路有关的几组数字令我印象深刻,总结起来就是“1435”这几个数字。这个有“标准轨”意蕴数字的背后,就是云南铁路一百多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不断追求、不断进步的真实写照和缩影。

“1”就是:滇越铁路是中国直通国外的第一条国际铁路。

“4”就是:“35”和“350”:1910年滇越铁路开来的火车时速是35公里,现在我们拥有的沪昆高铁,速度可达350公里,正在修建的渝昆高铁,时速为350公里;“500”和“5000”:1949年底云南通车的铁路里程大约500余公里;2024年通车里程5000公里。

“3”就是:云南拥有三种轨距的铁路,在全国堪称唯一,即第一种个碧临屏寸轨铁路,轨距为600毫米;第二种滇越米轨铁路,轨距为1000毫米;第三种标准轨铁路,轨距为1435毫米。

“5”就是:云南铁路五出境通道即中越国际通道、中老泰国际通道、中缅二条国际通道和中缅印国际通道。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啦!
回到顶部图片